文:任苙萍Anita Ren
上週剛在台北世貿一館落幕的 2025 年第四屆亞太永續博覽會,核心議題之一是如何讓建築從單純的耗能物理結構,進化為智慧、可再生、甚至能創造價值的「碳資產」。
CarneuBank 碳中和銀行以「跨界共益生態系」為主軸,推出的 CarneuBIM 平台正是這場建築進化的縮影。它不僅整合能源、智慧科技、循環經濟與材料創新,也延伸至健康照護與教育,呈現跨產業、跨國界的永續合作樣貌。
走進 CarneuBank 展區,一幅完整的「共益生態系藍圖」映入眼簾。八大生活場域——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、健、美——皆被綠色科技與智慧建築解方串聯,將抽象政策落地為日常生活實踐。從低碳材料、智慧建築檢測與能源管理,到 AI 智能感測、次世代太陽能、零廢教育及智慧海洋監測,這種縱橫交錯的展示凸顯出:建築與城市的永續,已不再是單一產業的責任,而是必須共構的生態系。
CarneuBIM:讓大樓長出「碳資產」
根據國際能源署(IEA)與世界綠建築委員會(WorldGBC)數據,全球建築與營造價值鏈約佔 37% 的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,其中建築營運階段約 28%,建材與施工階段則約 11%(WorldGBC, 2023)。在台灣,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指出,若將建材生產、營建運輸、住宅與商業使用等納入計算,建築相關產業約佔全國碳排放的 28.8%(ABRI, 2025)。這顯示建築部門是全球與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領域。
CarneuBank 在展會中推出旗下品牌 CarneuBIM 的碳建築智慧平台,立刻引起產業關注。其願景「讓大樓成為大樹」象徵建築不再只是被動耗能的存在,而是能成長、再生、並創造價值的永續資產。這意味著營建業正邁入「碳資產化 × 智慧化 × 永續化」的新篇章,傳統建築概念正被重新定義。
數據即資產:巡檢、管理與效率升級
CarneuBIM 不僅停留於設計與施工,而是延伸到營運與維護。透過 AIoT 感測與雲端大地圖,建築內的冷氣、管線及各類設備皆被數位化,形成「資產身分證」。管理者能精準掌握設備規格、位置、耗能與維修歷史;維修人員透過 QR Code 即可快速定位設備、查閱操作手冊與歷史紀錄,修復效率提升三至四成。這顯示,數據不只是管理工具,而是企業新的資產與籌碼。
碳治理:從合規到投資回報
CarneuBIM 將碳數據管理納入核心,新建案施工日報可即時記錄建材與碳排放,既有建築則能追蹤營運階段的碳足跡。系統可整合能源與氣象數據,快速鎖定異常耗能來源。實際案例顯示,物業管理費用降低、人力需求減半、能源費用下降 15–20%,證明減碳不只是合規手段,而是可帶來實質投資回報的管理策略。企業能藉此從固定巡檢轉向「按需派工」,提升議價能力,也更容易申請政府數位補助,降低初期投入風險。
落地案例與全球啟示
CarneuBIM 已廣泛應用於台北車站、中華郵政林口物流園區、台中市政府大樓、台南高等法院及三軍總醫院等場域。醫院可透過即時監測降低能耗,政府與法院則加強公共建物的數位治理,工業園區則建立完整碳足跡履歷以符合國際低碳採購要求。隨著國際碳定價與碳邊境調整機制落地,建築數據與碳資產將直接與金融工具相連。減碳不再只是節支,而是企業能否在全球市場取得資金與競爭優勢的「必答題」。
CarneuBank 碳中和銀行將於 9 月 23 日下午舉辦專題說明會,介紹旗下 CarneuBIM 雲端管理平臺在公共設施、醫療設施、政府大樓及產業園區的最新應用成果,並邀請產官學界共同交流:報名連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