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任苙萍Anita Ren
我們都知道,做事業需要「天時地利人和」,但最難掌握的,往往是那個「人和」。
無論你正在經營一個品牌、一個平台,還是一個橫跨多方的聯盟,合作的本質就是:人與人的交集;而只要是人,就會有情緒、有立場、有盲點,也會有誤會與錯過。很多人以為,合作的破裂來自價值觀不同,其實更多時候,是來自一場沒說清楚的誤解,或一個沒處理好的情緒。
合作中的誤解,是常態,不是例外
越早接受這個事實,你就越能在關係出現裂痕時,穩住自己、放下成見、化解風暴。
因為我們都可能在高壓中表錯情、說錯話;也可能在焦慮時,將善意誤讀為指責。
人不可能不犯錯,但錯誤本身,不一定會讓合作失敗。真正讓合作瓦解的,是彼此失去理解與修復的意願。
少了同理心,連結資源只是表面熱鬧
平台型事業本質上是連結者,你要連結資源、連結人才、連結價值。但這些連結,不靠表面的熱絡,而靠深層的信任。
信任從哪裡來?不是靠名片上的頭銜,也不是靠報表上的業績,而是來自你是否具備「設身處地」的能力。
當一位夥伴質疑決策流程、表現出疏離或防備時,若你只是以立場壓制、用制度回應,短期或許能過關,但長期來看,裂痕只會越來越深。
真正能連結人心的,是你是否願意多問一句:「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麼想?」
這一問,往往就是轉機的開端。
有情懷的主事者,才能吸引真正的擁護者
一位好的平台主事者,不能只是經理人,更要像「傳道士」一樣,能說願景、能接住情緒、能穩住人心。
這不是說你要偽裝自己溫暖、討好大家,而是你真的相信你在做的事,值得一群人一起走遠。
這份信念,會讓你在面對質疑時,不急著反擊,而是願意溝通;在面對誤解時,不堅持面子,而是選擇理解;但若缺了那份耐心去解開誤解、修補人心的傳道精神,即使資源在手、人脈滿天,也只會淪為象牙塔中的孤獨王者,只剩下曲高和寡的份。
看似在高處,實則離群;說的是願景,傳遞的卻是距離感。當一個領導者落入「自以為是、唯我獨尊」的模式裡,就會習慣以自己的邏輯解釋一切,把別人的質疑當成不懂,把不同的聲音當成挑戰權威。久而久之,沒人想靠近,團隊只剩沉默,平台的根也開始鬆動。
真正能讓人留下來的,不是你多強,而是你有多願意理解。
因為最終決定一個平台能走多遠的,不是資源規模,也不是市場速度,而是主事者的心態與格局。
別忘了那句老話:態度決定高度,格局決定結局。
你怎麼對待人心,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未來。
高情商,不只是溝通技巧,更是領導格局
有些人會把「高情商」誤解為會說話、會圓場、能讓人舒服。但在平台或聯盟這種多方角力的場域裡,真正的情商,是在關係出現張力時,依然能守住理性,也不放棄感性。
舉個例子:當一位夥伴在會議中當眾質問你某個決策不公平,若你立刻反擊或防衛,或許能保住權威,但很可能也失去了一個原本願意共事的心。
但如果你能穩住當下,回應他的情緒與觀點,事後再找時間單獨溝通,你就有機會不只修復信任,甚至強化合作關係。
事業要做大,先能放下那口「非得對的氣」
很多事業做不大,不是因為市場不好,也不是能力不夠,而是因為領導人無法接納誤解、處理衝突。
尤其是身在核心位置時,越容易被捧在高位,越容易把別人的誤會當成挑戰自己。
但你若想打造真正長遠的聯盟,就得有雅量處理「不是你錯,你也要出面修補」的場面。
這不是吃虧,而是一種格局。因為你知道,大方向更重要,保住人比保住理更長久。
合作,是一場修煉人心的長路
當你走在創業或經營的平台路上,會發現一個很現實的真理:
你做事的速度,永遠趕不上你做人能走多遠。
有資源不難,有人才不稀奇,但能穩住人心、整合眾力,才是真正的競爭力。
這條路,不靠嘴硬,而靠心軟;不靠爭贏,而靠願意理解對方多一點。
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領導者,但你必須願意成為一個能修復關係的人。
這,才是事業做大、做久、做出價值的關鍵修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