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1025心理素質

當不確定成為新常態,「心理素質」成決勝關鍵

文:任苙萍Anita Ren

未來十年,無論是企業經營者、政策制定者,還是個人職涯規劃者,都必須學會在劇烈變動中保持清晰與冷靜,而能否擁有「強大的心理素質」——也就是面對不確定時的穩定心態與思辨能力,將決定誰能在這場全球變局中站穩腳步。

從俄烏戰爭到中東衝突,再到美中戰略競爭升溫,全球供應鏈正被重新劃分。「去風險化」成為主要經濟體的共同語彙,區域經濟同盟如RCEP、CPTPP及歐盟內部再平衡正在改變貿易規則。這意味著企業經營將面臨更高的政治風險與跨境成本,也推動了「本地化生產」與「戰略備援」的新趨勢。

全球能源市場正經歷百年一遇的轉折。石化能源的逐步退場與再生能源的競速佈局,使各國能源政策成為經濟安全的核心。碳稅、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等新制度將深刻影響產業競爭力與供應鏈策略,尤其對製造與運輸業而言,碳中和不再是口號,而是生存門檻。

AI、量子運算、半導體與數據主權的爭奪,已不只是技術議題,而是國家戰略競爭的一部分。AI驅動的生產力提升與失業風險並存,企業必須重新定義人力資源與決策邏輯;個人則需不斷學習新技術,以免被智能化浪潮取代。這種高速變化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全感,將成為未來社會的集體心理挑戰。

通膨、利率上升與債務危機,讓各國央行與市場陷入拉鋸。過去十年的「低利時代」已結束,資金成本上升與需求疲弱交錯,使全球資本流動更加謹慎。貧富差距擴大、中產階級焦慮、青年就業不穩,都成為潛在的社會動盪源。

氣候災害頻率上升、糧食與水資源短缺,以及老齡化與少子化加劇,正在改變全球勞動力結構與消費模式。未來的競爭不僅在技術與資本,更在於「永續韌性」與「人力結構適應」的速度。

當外在資訊瞬息萬變、輿論氾濫,人們最容易陷入「決策疲勞」。此時,能否維持冷靜判斷,不被恐懼或貪婪左右,成為領導與生存的關鍵。強大的心理素質意味著能在壓力下保持思考能力,而非被情緒推著走。

韌性不只是「撐住」,而是「在壓力下成長」。研究顯示,高心理韌性的人不僅能更快恢復狀態,還能將危機轉化為機會。在經濟衰退或職場重整中,這種心態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「重新站起來」。企業也是如此——文化中若有「容錯」與「學習」精神,就能在變動中快速轉型。

面對不確定的未來,固守過往經驗可能反而成為障礙。擁有開放思維與多元視角,能幫助個人與組織在變化中重新定位。心理學稱之為「認知靈活度(Cognitive Flexibility)」,它是創新與問題解決的基礎,也是未來教育與領導力的核心素養。

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,焦慮與恐懼會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,削弱工作表現。當人能透過冥想、自我覺察或目標設定維持內在穩定,就能更有效率地應對挑戰。這不僅是個人修為,更是現代領導者的重要修煉。

每天花幾分鐘檢視自己面對事件的反應,是培養情緒掌控的起點。觀察自己何時焦慮、何時逃避,能幫助我們在壓力來臨時不被拉著走,而是有意識地選擇行動。

當外在環境混亂時,內在價值觀與長期願景是最穩定的錨點。擁有明確方向的人,不會因一時挫折而動搖。企業若能以「使命」與「文化」作為決策基礎,也能減少短線波動帶來的迷失。

在壓力時期,社會支持網絡能有效降低心理耗損。無論是家人、同事還是專業團體,真誠的互動都能幫助人重新找回平衡。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組織開始重視「心理安全」與「團隊共感」的原因。

未來的世界將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複雜、多變。AI 可能重塑工作結構,地緣衝突可能重組貿易版圖,氣候災難可能改變人類生存方式。但無論外界如何翻騰,能穩住內心的人,才有能力看清方向、抓住機會。

在動盪的時代,最值得投資的資產,不是黃金或科技股,而是一顆強大而穩定的心。

#
2025 年 11 月
 12
3456789
10111213141516
17181920212223
242526272829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