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1011同理心

為何有些人習慣把:「你從不為別人想」掛在嘴邊?

文:任苙萍Anita Ren

那麼,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指責別人,卻又不願意主動說清楚?
心理學告訴我們,這不只是溝通技巧的問題,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防衛。

佛洛伊德(Freud)提出的「防衛機制」中,有一種叫做投射(projection)。
當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情緒——例如,被忽略的痛、被否定的恐懼,就會把這些感覺丟給對方。

「你都不關心我」的背後,其實是「我覺得被忽略」。
「你太自私」的背後,常是「我想被你多在意一點」。

指責看起來像攻擊,但本質上是一種自我保護。
因為直接說「我覺得孤單」太脆弱、太容易被拒絕,
用指責反而能維持一點心理上的主導感——雖然疏離,卻比較安全。

許多人在關係中選擇「不說清楚」,不是因為冷漠,而是因為深層的恐懼與無力感。

從小若常被教導「別太情緒化」、「你太敏感了」,我們就會學會壓抑感受、不敢表達。
或是曾在表達需求時被否定——「我只是想講清楚」,卻被回一句「你又在鬧」。

久而久之,人就會在心裡形成一種「講了也沒用」的信念。
於是他們選擇冷淡、指責、沉默,因為那樣比較不會受傷。

但諷刺的是,這樣的防衛,也讓真正的理解更遠了。

心理學家丹尼爾.高曼(Daniel Goleman)在《情緒智商》中指出:「能理解自己情緒的人,才有能力理解他人。」

然而,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情緒。他們只知道「不舒服」、「不被尊重」,卻說不出具體原因。
例如,對方沒回訊息,有的人會說:「我擔心你是不是太忙?」而有的人只會說:「你都不理我!」

這是情緒轉譯力的差異。前者能表達需求;後者只能表達反應。
當情緒覺察力不足,人就無法用語言溝通,只能用情緒表達。

所謂「換位思考」,在心理學上稱為心智理論(Theory of Mind),也就是理解他人想法與情緒的能力。
但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,情緒長期被忽略或貶低,他就會習慣用「自我中心」的方式解讀世界。

當情緒強烈時,大腦的理性區域會被暫時關閉,人自然就會進入「戰或逃」(fight or flight)反應。
有些人選擇爆發、有些人選擇沉默,而「理解別人」這件事,早已被情緒洪水淹沒。

因此,無法換位思考並不代表冷血,而是心理能量被自我防衛佔滿,沒空理解他人。

許多人渴望被「同情」,但真正能修復關係的,是「同理」。

同情是「我替你難過」,仍是我在看你;同理是「我嘗試理解你為何難過」,是我走進你的世界。

當我們說:「我知道你也有你的難處」,情緒就有機會從攻擊轉為理解;
當我們說:「我其實只是覺得被忽略」,對方也能靠近而非防衛。

同理不是退讓,而是一種成熟。
它代表我們願意同時看見自己與他人,承認彼此都在關係裡努力尋找被理解的出口。

當情緒升起時,若能先問自己:「我現在在氣什麼?我真正想被怎麼對待?」就能看見憤怒背後的需要。多數爭執其實不是為了輸贏,而是渴望被理解。當我們說「你都不理我」時,對方只會想辯解;若改成「我覺得有點被忽略」,情緒便有機會被接住。

用「我感覺」取代「你怎麼可以」,讓焦點從責怪轉為理解,對話也從對立走向連結。同樣地,當對方說「你不懂我」,別急著反駁,不妨問:「那你希望我怎麼做?」這樣的提問傳遞了理解的意願,而非防衛。

許多無法溝通的人,其實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,於是用情緒代替表達。當我們能辨認出「我希望被重視」「我怕被忽略」,語氣自然柔軟,關係也開始修復。溝通從不是比誰有理,而是誰願意先停下來,理解自己,也理解對方。

溝通不良的根本,不是話太多,而是防衛太深。許多人以為「說清楚」就能解決問題,卻忽略了對話中最難的是「讓自己被看見」。我們習慣用指責掩飾脆弱,用沉默維持自尊。

當人們說出:「你從不為我想」時,其實想說的是「我覺得被忽略」;當選擇冷淡或退縮,往往只是害怕再次受傷。

心理學指出,防衛機制會在關係裡築起一道看不見的牆。指責、否認、轉移話題,都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面對被拒絕的恐懼。然而,這些防衛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。真正能修復關係的,不是誰講得有理,而是誰願意理解背後的情緒。

當我們願意放下「對錯」的執念,從「同理」出發去看見彼此的需求,對話便不再是攻防,而是一種靠近。理解不代表妥協,而是承認對方的感受有其存在的理由。
這樣的理解,能讓人從誤會走向理解,從傷害走向親近——讓溝通重新成為連結的橋樑,而不是情緒的戰場。

2025 年 11 月
 12
3456789
10111213141516
17181920212223
242526272829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