劫20250719順其自然

文:任苙萍Anita Ren

有時候,聽起來極其灑脫的一句話,其實常是無力抗拒誘惑的自我安慰。
在情緒決堤的邊緣,它像是為自己開脫的金句:
– 和朋友吵架,不想道歉,因為「都吵成這樣了,算了」;
– 在不健康的關係裡一再退讓,因為「都這樣那麼久了,改也來不及」。

這些選擇的背後,其實是我們不想承擔選擇的代價,更不敢面對自我負責的痛苦。
本質是:不想轉身、不願改變、懼怕自我否定。

它像是一張通行證,讓你可以繼續沉淪而不必感到內疚。
但你知道的,每一次的「沒關係」,都是讓那個心中的小惡魔得寸進尺的許可。

「順勢而為」本來是一種智慧,是懂得看時勢、找切入點、不硬碰硬的成熟。
但當它與「來都來了」掛鉤,常常就從從容轉為逃避。

明知道某些事不是對的,卻選擇「順勢」去做,因為不想承擔拒絕的麻煩。
這不是因勢利導,而是將自己推入更深的被動與沉溺之中。

比如,有人明知道朋友在情緒勒索自己,還是不說破,只因「順著他也不會怎樣」。
有人身陷職場壓榨的惡性循環,卻告訴自己「這就是職場文化,順著就好」。
當這種「順勢」變成習慣,我們其實是在默默告訴自己:
「我不值得更好,或者我沒有勇氣爭取。」

而真正的順勢,是在認清自己要什麼之後的靈活調整,而不是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情況下盲目隨波逐流。

別讓那個「無所謂」的自己,掩蓋了真正的情緒。
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「佛系」,而是怕對抗。
怕說出真話被討厭,怕拒絕別人之後孤單,怕承認錯誤後失去價值感。

這時候,心中那個想討拍的小自己就會跳出來說:
「我也沒辦法啊,我已經盡力了。」
「我只是順著別人的期待在活,不想惹麻煩。」
「我不是不努力,只是沒有人支持我。」

這些話聽起來好心疼,但同時也藏著無限的自我放棄。
討拍本身沒有錯,願意承認脆弱也很勇敢,
但若一直停留在脆弱裡,就會變成自我麻痺的溫床。

真正的力量,是能對自己說:「我害怕,我心虛,但我仍選擇不逃避。」

當你說出「來都來了」時,你的選擇是否真的自由?
還是你只是被情緒、環境和慣性推著走,然後自己幫自己找理由?

試著問問自己幾個問題:這是我真心想做的事,還是我只是不想面對改變的痛?
我的選擇,能帶我更接近理想的自己嗎?

我是出於愛、勇氣在做選擇?還是出於恐懼和害怕麻煩?

當我們願意誠實地看見這些問題,我們才能真的「順勢」,而不是「被勢頭推著走」。

如果你發現自己又要說出「來都來了」,請先停一秒。
試著把這句話換成:「我願意為現在的選擇負責。」
若你還能說得出口,那就做吧。
若你開始猶豫,那可能代表——你其實有更想走的路,只是還沒鼓起勇氣。

人生不是只有激烈的轉彎才叫成長,
每一次清醒的選擇、每一次不再用藉口來麻醉自己,
都是向那個更勇敢、更完整的自己靠近的一步。

「來都來了」與「順勢而為」,本可以是平衡與成熟的智慧,
但若變成慣性逃避的口頭禪,就讓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。
那個小惡魔、那個愛討拍的自己其實只是想被理解、被照顧——
但唯有當我們選擇真誠面對自己的脆弱與恐懼,
才能真正跨出那一步,不再只是順從,而是主動地走向我們想成為的樣子。

#